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讀萬卷書- 心靈成長」標籤的文章

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

圖片
第一次在書店看到[被討厭的勇氣],直覺得書名也太有趣了吧,人不就是為了追求被他人喜愛 + 閃亮亮的人生而活著,怎麼會有本書教導如何被討厭,大概想用特立獨行的方式來行銷 (身為行銷人員要學起來...)。秉持著有好奇心必Google的準則,發現這本號稱心理學的書籍評價不錯,心想自進入業界就只看行銷管理類書籍,應該多方涉獵以免過於思想狹隘 (話題不多?),立刻下手買了! 天啊~看完後覺得空氣清新了起來,由於太過震驚外加內容無法一次瞭解,因此又多咀嚼了兩次,整個人豁然開朗,甚至在那段時間不斷推薦給親朋好友,這可是繼[解憂雜貨店]以來第二次像是拿了書商的好處似地幫忙推銷... 而後,一堆[阿德勒巴拉巴拉]的書籍一一陳列上架,搭著熱潮撫慰現代人的心靈。而在2016下半年,[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]又橫列書店暢銷排行榜,私心認為就像星際大戰N部曲的翻版,因此一直沒收集入庫。但,由於想在年終拚一下從白金會員晉升黃金會員,即使不是66折而是79折,我!還!是!買!了! 果然是正宗續集,延續第一本的內容,但更務實貼近平常的生活。若要說第一本是阿德勒觀念入門,這本大概就是阿德勒實務篇。我們的一天中其實有接近1/3或1/2 (如果是加班魔人的話) 都在工作,也是最常出現困擾的地方。哲學家和年輕人總是喜歡熬夜辯論,然後泡咖啡提神,雖然對身體健康不好,但我想年輕人一定是急於獲得解答才會如此。 書中說到: 工作是為了生存,但阿德勒重視的是"促成工作的人際關係"。從心理學角度,"分工合作"是為了補償身體劣勢的生存戰略;經濟學理論則認為,"分工"的根源為"利己之心"。但總歸一句話,都是為了讓"個體"繼續生存所衍生的機制。工作時並不是因為"尊敬"對方進而合作,而是為了"生存"而"不得不"一起做事,因此常出現因無法達到"個人"的想法,產生意見分歧及摩擦。 阿德勒提出: 對眼前的人寄予信任,與眼前的人成為夥伴。所有的事皆由"我"開始,學習成長的目的就是"自立",而"自立"就是脫離"以自我為中心"為目標。回想最近的工作,發現有些時候似...

少-但是更好(3) 生活是我的衣櫃

圖片
終於看完「少,但是更好」了 ! 書中確實有許多觀點令人醍醐灌頂,衣櫃哲學又是其中一項。 衣櫃裡的衣服 數量 常伴隨著時間呈等差級數增加(或許很多人是屬於等比級數列 … ),就像平常生活中或工作上的瑣事,若我們不取捨,所有列在「待處理」的項目也會越來越多。這時,我們就需要專準主義想法來協助。 常常站在衣櫃前挑衣服,但穿來穿去總是那幾件(畢竟不是千頌依 … 只能簽送衣),不要問:未來有沒有機會穿?而是更嚴格:我喜歡嗎 ? 我穿起來好看嗎?若三秒內無法決定,就清掉吧 ! 果然,讀完這種書後都會有一種奮發向上的心,這兩天立刻清出一袋衣服和兩袋鞋子,直接放入舊衣回收箱,多出來的空間真是令人心情舒爽阿 ~ 不過這種動力大概一個月後就消失無影無蹤了 …這類書籍規定每季重讀一次!

少,但是更好(2) 玩樂有益身心健康

圖片
繼續看下去… . ,"少,但是更好"這本書某些內容真的是要讓希望員工每天加班的老闆們看看 ! Chapter 7 玩樂 - 有玩心,擁抱童心才能激發創意 睿智的人會珍惜難得的胡塗 ~ Roald Dahl “玩樂”一般都被定義為不務正業、偷懶摸魚的象徵,但麥基昂定義”玩”其實是"任何為了開心而做的事,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",大方指出: 玩不只幫助我們探索必要的事物,它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事 因為 : 1.       玩可以拓展看不見的可能性 (很多時候 靈感突然來襲 !像牛頓在野餐時被蘋果砸到?) 2.       玩是壓力的解毒劑 ( 的確是 !然後回到家開始趕隔天的報告?) 3.       玩會刺激大腦中涉及小心謹慎、邏輯推理…等部位 ( 這點要是跟台灣尚有就學子女的父母親宣導應該會被投訴... 以前也常跟表妹們說,會玩又會念書才厲害,結果被阿姨說教壞小朋友 ) 這章節太值得推薦了,完全符合生活好好玩的宗旨。最近也有類似經驗,不同部門要合作完成年度計畫,光想就覺得不妙,一定會咚咚推來推去~推來推去沒做完。出乎意料,眾人秉持認真玩一玩的精神,至目前為止都還相當有衝勁。有人說: 比認真和努力更可怕的力量,就是樂在其中 ( 國小老師說:佳言錦句要立刻筆記 )。很好,繼續保持!

少,但是更好

圖片
最近不時白日夢,或許會因為多看一些書而變成大文豪或專欄作家,事實證明果然只是夢,想寫個讀書心得卻想了半天也擠不出幾個有深度的文句,還有臉常跟朋友炫燿以前國文作文都拿高分。不過,就算寫得差好歹也有個記錄,未來有機會溫故知新一下 ... 「少,但是更好」-葛瑞格‧麥基昂( Greg Mckeown ),不選字變成賣激昂。擁有史丹福 MBA 學位的少年家,才幾歲就有嚇死人的經歷,還有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翻譯部落格 ( http://www.hbrtaiwan.com/blog_writer_27_2.html ) ,現在正賣書賺大錢 … 。簡而言之,他的中心思想就是「專準主義」,強調「懂的選擇」。雖然還沒看完,不過今天倒是看到有些認同之處。 Chapter 5 -逃離 沒有極大的孤獨,不可能成就嚴肅的作品 (Pablo Picasso) 無論在工作上或生活中,都有許多瑣碎的事等待處理,以至於我們挪不出時間、腦袋思考什麼才是少數重要的事。 為了擁有焦點( Focus ),我們必須逃離日常以便聚焦。 ( 書裡常會用放大加粗字體來強調 ) 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點創意空間、討論空間、思考空間得以專注,無奈現在 3C 產品挾持了日常生活,所以賣激昂說偶而要孤獨一下。恰巧今天要準備下禮拜的報告,但靈感卻不來敲門,索性決定中午自己吃飯放空一下腦袋,下午立即見效,完!成!了 ! 雖然之前偶而也會用這個方法來找靈感,但總認為是恰巧的(周星星曰:能不能有點專業精神!),經過書中解釋一番才曉得原來是在不自覺中排除雜事,專注於更重要的事情。 這本書值得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