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
第一次在書店看到[被討厭的勇氣],直覺得書名也太有趣了吧,人不就是為了追求被他人喜愛 + 閃亮亮的人生而活著,怎麼會有本書教導如何被討厭,大概想用特立獨行的方式來行銷 (身為行銷人員要學起來...)。秉持著有好奇心必Google的準則,發現這本號稱心理學的書籍評價不錯,心想自進入業界就只看行銷管理類書籍,應該多方涉獵以免過於思想狹隘 (話題不多?),立刻下手買了! 天啊~看完後覺得空氣清新了起來,由於太過震驚外加內容無法一次瞭解,因此又多咀嚼了兩次,整個人豁然開朗,甚至在那段時間不斷推薦給親朋好友,這可是繼[解憂雜貨店]以來第二次像是拿了書商的好處似地幫忙推銷... 而後,一堆[阿德勒巴拉巴拉]的書籍一一陳列上架,搭著熱潮撫慰現代人的心靈。而在2016下半年,[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]又橫列書店暢銷排行榜,私心認為就像星際大戰N部曲的翻版,因此一直沒收集入庫。但,由於想在年終拚一下從白金會員晉升黃金會員,即使不是66折而是79折,我!還!是!買!了! 果然是正宗續集,延續第一本的內容,但更務實貼近平常的生活。若要說第一本是阿德勒觀念入門,這本大概就是阿德勒實務篇。我們的一天中其實有接近1/3或1/2 (如果是加班魔人的話) 都在工作,也是最常出現困擾的地方。哲學家和年輕人總是喜歡熬夜辯論,然後泡咖啡提神,雖然對身體健康不好,但我想年輕人一定是急於獲得解答才會如此。 書中說到: 工作是為了生存,但阿德勒重視的是"促成工作的人際關係"。從心理學角度,"分工合作"是為了補償身體劣勢的生存戰略;經濟學理論則認為,"分工"的根源為"利己之心"。但總歸一句話,都是為了讓"個體"繼續生存所衍生的機制。工作時並不是因為"尊敬"對方進而合作,而是為了"生存"而"不得不"一起做事,因此常出現因無法達到"個人"的想法,產生意見分歧及摩擦。 阿德勒提出: 對眼前的人寄予信任,與眼前的人成為夥伴。所有的事皆由"我"開始,學習成長的目的就是"自立",而"自立"就是脫離"以自我為中心"為目標。回想最近的工作,發現有些時候似...